戴源在讲话中深刻分析我市农民群众住房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后指出,盐城是农业大市,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普遍不高,做好这项工作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重要举措、对广大农民期待的热切回应、农村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积极抢抓当前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把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牢抓实抓好。
戴源强调,扎实做好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工作,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顺应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群众享有与城市商品房同样质量的住房保障;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激发出老百姓集中居住的内在动力。推进安排上要把握三个节点,2020年完成“四类人群”危旧房改造,2022年基本到位,2030年全面改善。
戴源就如何抓好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要遵循发展规律,强化规划引领。顺应“四化同步”的要求,把握农民居住和流动的趋势特点,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向县城、城镇、撤并乡镇、集中度高的村庄、集中居住点、交通和具有产业支撑的沿线集中。各地要采取“家家到”的方法,迅速开展好进村入户调研摸底,以户定建、以人定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布局。二要整合政策资源,集合力量攻坚突破。做好“钱”的文章,把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积极向上争取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好“地”的文章,抓住政策窗口期,用好用活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尽快建立全市 的土地交易平台。做好“人”的文章,优先推进居住在危旧房中的“四类人群”,居住房屋比较破旧、年代久远的农户,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零散居住的自然村庄和单庄独户,长期无人居住的空关房,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迁建,靠近污染源、水源地和生态红线的农房,切实搞清楚“哪些人”要搬。三要坚持系统推进,加快完善功能配套。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利用好近年来的前期投入,把改善农村群众住房条件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镇功能提升、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集中居住的农民“住得好”“能致富”。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挖掘本乡本土历史地理文化,保护好盐阜地区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提炼盐阜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留住乡愁记忆。
戴源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实施政策托底,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民,激发群众集中居住的内在动力。要坚持试点先行,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工作,通过成功案例示范和生活实质性改善来引导农民主动搬、主动拆。要凝聚工作合力,市里负责统筹推进、研究政策、搭建平台,县级承担主体责任。要严把工程质量,严守工作纪律,强化项目、施工、资金监管,确保这项工作实实在在为民造福,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暖心工程。
会前,与会同志观摩了阜宁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建设现场。会议播放了反映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的专题片,各县(市、区)、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局作表态发言。
市领导王荣、李逸浩、顾云岭,各县(市、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市各有关方面主要负责同志,各镇(涉农街道、中心社区)党(工)委书记以及全市“十镇百村”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盐城市城乡建设局)